不久前,在微信朋友圈中,一则音乐视频吸引了不少广州人的注意:视频中,十多名满头花发的老年人,正在青年小提琴家黄隽的指导下聚精会神地拉着小提琴,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而就在前不久的第四届广东省乐队邀请赛中,这支平均年龄70岁的乐队,历史性地获得了金奖。

视频下,许多网友询问:这样一支“专业的”小提琴老年乐团,难道叔叔阿姨们都是“练过的”?殊不知,这支乐队的大部分老人实际上都是退休后才在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开始接触小提琴:他们平均年龄70岁以上,其中有年届87岁的大学退休教授,有最早一批羊城通的筹备小组成员,有“资深”计算机码农,也有离休老干部……他们都曾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发光发热,如今在退休后,又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舞台。


采访是在锯木室内乐团的其中一间排练室进行。这是一个不大的、约莫30平米的小空间,房子的构造呈梯形结构,尽管显得有些局促,但却被布置得温馨而明亮:角落里是一架钢琴,一旁的展示柜里则放置着五只小提琴,墙壁的内侧贴着红黄相间、复古色调的隔音板,而在两侧的白色墙壁上,则是挂满了“锯木室内乐团”的各种比赛证书、影像留念还有孩子们画的小人图。

“锯木室内乐团”成立的时间并不久,在广州这个“音乐之都”,年仅4岁的锯木室内乐团还属于较为年轻的室内乐团,但它却可能是广州“年龄跨度最大”的乐团:乐团中100多名成员,包括有四个团,其中有针对学前班幼儿的,也有针对中小学生的,剩下的就是平均年龄70岁的老年乐团。

正值新年之际,广州日报记者采访到老年乐团的成员——70岁的赵小亮。他向我讲述了自己的青春和音乐之路,他们的故事正如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中所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或许年轻并不是抵抗时光,只要心中拥有生命的欢乐,拥有孩童般的天真和热烈,那就拥有了如歌青春。


“第一小提琴手”赵小亮

“退休后实现年轻时梦想”

赵小亮今年70岁,退休前的赵小亮是广州第一巴士公司的管理层,他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每天凌晨4:30起床,下午2:30下班,倘若碰到重要项目,则会到下午四五点才结束工作回到家。但当退休日到来的时候,赵小亮突然发现,时间概念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

如何去打发退休后的生活?赵小亮看着自己的父亲,有了思路。赵小亮的父亲今年已经96岁高龄,如今他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另一只眼只有0.1的视力,由于腿脚不便,老人的活动范围只有一个小小的房间,房间里是一台电视、一台音响、一架钢琴。老爷子喜欢音乐,“于是每天晚上七点多,他都必须弹琴一个小时,活动手指,尽管弹得很慢,但还是会坚持。有时他看到肖邦的《小夜曲》,就索性看一节谱子,背一小节。他的身体可能被‘禁锢’了,但是他却会让自己的精神往外交流。他还会玩微信,在微信上通过一些链接听音乐作品,他会努力让自己的老年时光变得有质量,变得丰富多彩。”

于是,一直以来有一个“音乐梦想”的赵小亮,也开始重新练起钢琴。赵小亮是锯木室内乐团中少有的“有基础”的成员,他告诉记者,得益于父亲的启蒙,自己从小便会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直至1967年前往粤北插队落户,钢琴便逐渐生疏了起来。1975年,回到广州第一巴士公司就业的赵小亮,这才重新花了一年时间去捡拾起钢琴这一爱好,在工作间隙断断续续地弹奏着自己的曲目。

赵小亮始终记得,有一年,他曾前去剧院看钢琴演出,坐在台下的他看着台上的演奏家不由地出神:“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坐到台上演出呢?”而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想法竟然是在退休后得以实现。

2015年,赵小亮报名了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钢琴班,开始系统地学起乐理来;2017年,在参加珠江钢琴举办的老年钢琴比赛中,赵小亮拿到来人生中的第一个全国金奖。这像是点燃了赵小亮的热情,2020年,赵小亮又翻出床底30多年没碰过的小提琴,并在老干大学韩老师的指导下,担任起乐团“第一小提琴手”。

“当时间概念消失,我们每天醒过来的事情就应该是享受自己的人生。”赵小亮说,每个人对于人生想要的东西不一样,赵小亮的妻子便与他的兴趣迥然不同,赵小亮爱集体活动,妻子则是爱宅在家里烹饪;赵小亮爱听CD,妻子则是爱看电视,有时夫妻俩还会为声音讨价还价起来,“你关一会儿电视,我弹一小时琴”。赵小亮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年轻时候的他期待过“琴瑟和鸣”,“我希望我的另一半也喜欢音乐,这是我的期盼和情怀”,尽管如今这种期盼没办法实现,但他庆幸有乐团这样的舞台,得以让他交到一群音乐上的挚友,也庆幸有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这样的平台,让他得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